淮滨县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齐未遑
人物 2024-05-22 19:15 阅读 541
• 齐未遑(1887—1960),淮滨县城关镇人,原名宗仁,字光祖,号蔚黄,后改用“蔚黄”的同音字“未遑”为其名。未遑年少时,求学刻苦认真,后就学于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到洛阳、息县的小学任教。1919年回乌龙集创办淮滨县第二高等小学,任校长。
齐未遑(1887—1960),淮滨县城关镇人,原名宗仁,字光祖,号蔚黄,后改用“蔚黄”的同音字“未遑”为其名。未遑年少时,求学刻苦认真,后就学于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后到洛阳、息县的小学任教。1919年回乌龙集创办淮滨县第二高等小学,任校长。
1932年任新蔡县教育科长。1934年以后,先后就教于新蔡县中、息县县中,赵集小学。53岁后定居台头,在附近乡村做私塾教师。58岁到乌龙集创建息县县中乌龙分校。
齐未遑一生,钟爱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中、小学各一所,并教过小学、中学的语文、英语、化学等课程。他教学认真,采取启发式和直观教学的方法,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任教育科长期间,于公务之余,仍每天早起打扫教室和院落,擦黑板,抹窗户,堪为师生表率。
齐未遑好文学,善笔墨,有不少诗作、楹联传世。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抗日战争期间,他给学生选讲自己编的金字塔体诗:
“哼!
汉奸,
殷汝耕,
发什么疯,
小小的专员,
怎敢背叛冀东......”。
“啊,
招祸(指日本天皇昭和),
真不照,
撩火上身,
怎么扑拉掉,
小小东瀛四岛,
妄想在亚洲霸道......”。
他还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写了一首《难民谣》,控诉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当局不顾人民死活,扒开花园口的所谓“所谓"湿土"抗战政策。
建国后,齐未遑曾被选为淮滨县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还当选为淮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来源淮滨县志)
齐未遑先生二、三事
文/李自然
齐未遑是我的老师,1940年我从他读过半年私学,亲自受到教诲。以后我上中学、大学期间,也和他有过来往,读过他的一部分诗文,继续获得教益。因此,我对他的治学、教书、为人、处世了解一点。
齐未遑先生系淮滨县台头乡人,生于1887年,卒于1960年,享年73岁。祖居乌龙集(现淮滨县城),家境贫困,从小好学,虚心求教,后毕业于河南优秀师范学堂(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学业有所造诣。他喜爱中国文学、绘画、书法、兼通英语。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数千人。1945年曾任过息县县立初级中学乌龙集分校校长。他教书认真,诲人不倦,经常采取循循善诱,启发开导的方法,将深奥费解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具体的事例讲得明明白白。他提倡学生多看书,多背诗文,多练习写作,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他亲自打扫校院、厕所,主动擦各个教室的黑板,成为师生的表率,深受大家的爱戴。
齐未遑先生具有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给学生讲的诗文大多是揭露汉奸卖国贼的嘴脸和控诉日本侵略我国的罪行。1940年至1942年间他给学生讲是他自编的金字塔体诗有“哼!汉奸,殷汝耕,发什么疯,小小的专员,怎敢背叛冀东,想必是为虎作伥,有日本鬼子为背景,……”又有“喂!败类,汪精卫,投靠日本,甘当儿皇帝。名曰“曲线救国”,实则是卖国投敌。说什么“东亚共荣圈”?全是日寇玩的鬼把戏。什么“共存共荣,中是提携”?企图是亡我国家,灭我种族。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团结对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还有《铁鸟》的内容是“看!铁鸟,有多少?一阵一阵,凌空飞来了,来自什么地方?来自那东瀛三岛。原来产生在我中国,并出不了公输子之巧,到如今它的羽毛长丰满,竟把它的亲娘老子忘记了。愿我抗日军民都练成神枪手,把狼心狗肺的铁鸟击落完才好。”并有一首揭露日本天皇侵略野心的诗,内容是:“啊!招祸(谐音同日本天皇昭和),真不照,撩火上身,怎么不拉掉。小小东瀛三岛,妄在亚洲逞霸道。鲸吞朝鲜全部领土,又侵占我东北黑、吉、辽,继在我华北五省伸魔爪,蹂躏奸淫妇女杀戮我同胞,七七事变战火蔓延,在芦沟桥,全国起来抗战誓死保卫我山河……”他还就真人真事写了一首《难民谣》,其内容是:“唧咛宁,吭吭叫,不知什么车辆到?往前去瞧瞧,老少共七口,夫妇两个领着五个小宝宝。大儿不过十三、四,一根扁担肩上挑;次儿只有十一、二,右手拿根打狗棍,左臂挎个破竹箩;三子不过八九岁,空手跟着跑;四、五只有一、二尺高,小车脊梁两面靠,男人推,女人捞,挨门挨户行乞计。问他家住在那里?未答言来眼泪掉,说是家住在太和。原有薄地十来亩,自耕自食也不愁饥饿。恨只恨,日本鬼子来侵略,花园口炸开了(注:蒋介石找飞机炸开花园口,企图用黄河水阻止日本兵侵占中原,名字曰:“湿土抗战”。实际上淹死了成万群众,使几千万人无家可归。)黄河改了道,从开封,经太和,到正阳关把淮水夺,千里长,百里阔,好桑良田无代的让河伯。焦土抗战有归期,湿土抗战家无着,田地尽沉沦,房屋皆漂泊,衣食住行无着落,眼前日子真难过,但愿五个小宝宝,将来能把国仇报。”
齐未遑先生为人耿直,厌恶旧的社会习气,不愿攀高结贵,升官发财,最反对阿谀奉承和贪官污吏。常画梅兰竹菊表示自己的情操。因此他淡泊处世,安分守已,家庭无有田地,生活艰苦朴素,衣着不讲究,饮食如农民,住三间茅屋,来往都是步行。因此他没有一般读书人清高的架子,很接近农民,知道群众疾苦。他写有《大麦自述》。“小满见三新,唯我归可人。菜籽能打油,油只好梳头。蚕豆好磨粉,粉只作食品,吾我是大麦,千变万化身。青黄两不接,能救穷人命。碾粘充饥肠,度过春荒境,麦糁做稀粥,可口味道新,麦面贴锅饼,下肚干劲增。……”他写的诗歌通俗易懂,翁妪孺子都能理解。并常以这些诗歌教授启蒙学生,很受家长的欢迎。
齐未遑先生爱写诗歌,约有四、五百首,平时自己留底稿,部分散失,据说后来有亲友搜集编有呻吟两集。他尤爱作对子,常以人家名字,地名用鹤顶、蜂腰、凤尾格作出新颖有意义的对子。如他自己春节贴的对联是:“未曾举足地先择,遑去问津舟自横。”又如1957年他送给我的一幅对联是:“自我多批评,脑筋除旧,然而大转折,文化革新。”再如1950年他以家住台头集作幅对联,表示马克思主义将在全人类取得胜利,其内容是“台阁有何仰瞻,金谷园变为废墟,阿房宫已成焦土,数千年来诚遗憾;头脑必须清楚,马克思首先创作,恩格斯继续阐明两半球上将合欢。”
齐未遑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所教学生都敬佩他的学识德行,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同时他爱学习,思想不断进步。解放后经常看报,读马列和毛主席的书,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学遵守党纪国法,作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为社会贤达。因此于1954年、1956年、1958年被群众选办出席淮滨县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同时又被选为淮滨县人民委员会一届、二届、三届人民委员,每次开会他均按时参加商讨全县大事,有时还积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表现出主人翁的态度。
写于一九八四年十月
(李自然,淮滨县台头乡人,生于1926年,大专,原淮滨县政协副主席)